从“学生借债自杀”到“裸条事件”,校园贷一直在争议中生存。当初,面对着大学生借贷市场这一片蓝海,各家借贷平台争抢一席之地;而自今年上半年监管政策收紧以来,不少专注校园贷的平台已经退出、转向消费金融领域。而选择留在校园市场的,也需要更规范的管理和信用征收体系。
不过,近日爱学贷宣布加入中国校园市场联盟,继续在校园贷领域深耕。在众多借贷平台都宣布退出校园领域时,爱学贷的做法颇值得关注。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试图就此事对爱学贷进行采访,不过对方表示,爱学贷12月月底将会进行品牌升级,目前不方便接受采访。
其实,无论是校园内还是校园外的消费借贷市场,目前均已经是一片红海,等待它们的都是有限的场景和愈发激烈的竞争。
校园贷依然有空间
在校园贷如此“风声鹤唳”的情况下,是否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对记者表示,虽然校园贷管控政策逐渐趋严,但国家层面并没有将其完全禁止,再加上学生的贷款需求始终存在,因此校园贷依旧大有作为。
据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8.77%的大学生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小额信用贷款占比5.33%、网络贷款占比3.44%。我国目前有2400多万大学生,也就是说每100个就有近9个在使用贷款。
“校园贷款的需求已经被释放出来了,这个时候正规的借贷平台不做,非正规的也会做。到时候校园贷的市场就更乱。”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目前,校园借贷针对大学生的贷款基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消费分期,另一种是现金贷款。
黄震称,最早的“校园贷”是国家向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教育部门和金融部门鼓励银行给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目的是公平分配教育资源,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完成学业。伴随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一些企业抓住了这个需求,为学生提供除了助学贷款之外的消费贷款。
不过,市场虽有,校园贷所面临的问题也依旧存在。
首先就是学生流动性强、并不定性,很难对某一家平台产生“忠诚度”;其次,合规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很多无资质的平台在其中浑水摸鱼;第三就是高逾期率,催收难度大。这也是造成校园贷乱象爆发的原因。
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PPmoney万惠董事长陈宝国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校园贷在国外的比例是比较高。而我们国家的校园借贷,主要体现就是在分期购物上,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发展速度太快,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学生这个群体,他们是不具备挣钱能力的,所以即使他们有还款意愿,也会因为收入问题而影响还款,所以造成学生进行多头借款后出现了一些恶性催收的不良现象。校园借贷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针对这些不好的现象我们要及时纠正把它扭转过来。但总的来说,校园贷目前已经接近红海了。
黄震则表示,对校园贷平台而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信用档案记录来控制风险,通过信用风险模型,对学生以后就业可能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另外,学生的贷款清偿能力与家庭背景息息相关。放贷机构不仅要有学生本人的信用资料,还要了解学生父母的有关信息、联系方式,甚至直接与学生父母进行沟通。
转型后竞争激烈
如果说校园贷因为政策监管与学生群体的问题并不好做,那么转型之后的平台,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2016年4月,银监会就联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贷款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成为了校园网贷行业第一份正式的约束性文件。自此之后,多家借贷平台开始宣布退出或者缩减校园贷业务。
8月,优分期宣布进军非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分期乐也宣布将服务对象拓展至白领人群。9月,趣店(原趣分期)宣布暂停校园地推业务,将随着当前校园用户的毕业更替彻底退出校园分期市场。10月,移动借贷平台我来贷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关闭校园市场,未来将专注做工薪市场。
“校园贷或者退出校园贷,都是企业的一种策略,面临的压力无非是此消彼长。目前市场上这么多同质化的消费分期产品,这么多个平台,生存问题很难保证。”业内人士称。
更重要的是,这些当初的校园贷平台寄希望于能让大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自身平台消费或借贷,这个过程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水到渠成”。
“大学生认的不是品牌,而是借款方便,走上社会之后,随着周围人的影响和自我认知的提升,他们面对的是更多选择,比如银行、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还有第三方信贷服务平台,更不用提互联网电商平台等等,转型后的校园贷平台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优势也更加小。”上述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