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尼塔宏观团队 来源:莫尼塔宏观研究
报告摘要
2016年,中国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走得颇为“纠结”。供给侧改革的理念与需求侧管理的诉求之间,显露出难以调和的冲突。最终政策执行与经济运行的结果,是在“生产”与“投资”之间,在土地和工业原材料的“量”与“价”之间,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之间,留下了注定要走向收敛、又难以确知其方向的诸多“背离”。归根结底,这些“背离”都源自旧增长模式与新发展趋势之间的碰撞和交锋,是中国经济转型从“破旧”走向“立新”的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纠结状态。
2017年,经济预测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这诸多的“背离”将以何种方式走向收敛?在我们看来,中国经济转型也许是时候多一分“不破不立”的魄力了!
2017年,“生产”与“投资”之间的背离承压最重。投资方面:楼市调控政策收紧后,房地产投资势将步入回落,而地方土地供应的“瓶颈”更加重了其失速的风险;制造业补库存前景尚且不容乐观,制造业投资的企稳回升似乎更显遥远;基建投资恐怕需要“独立支撑”,但面对连续多年的高基数和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即便财政政策积极地另辟蹊径,基建投资又有多少增速值得期待?因此,“投资冷”拖累“生产稳”,经济下行压力再度凸显,或许是2017年中国经济难以绕过的一个坎。我们预计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2017年GDP增速将下降至6.5%。
既然需求扩张难以持续,工业原料价格的“狂欢”恐怕也难以维系。2017年,“通胀”或许依然不足以成为一个主要矛盾。PPI方面,“去产量”所支持的上游工业涨价,其基础何等羸弱(殊不见今年工业原料进口猛增),能否转为“去产能”仍将考验政府继续深入推动转型的决心。而倘若“去产能”实质启动,或对总需求造成进一步的冲击,工业原料价格更可能出现回调。因此,明年PPI重新转负的可能性并不能断然排除。CPI方面,近年来实质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明年CPI上涨的可能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效应”增大了食品价格上涨的概率;加之服务品供给不足亦令非食品价格趋势上行,明年CPI的确存在进一步走高的基础。然而,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不论是PPI向CPI的传导,还是房价向房租的传导,亦或猪周期的发力空间,似乎都没有那么顺畅和充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济下行风险犹存,通胀恐怕难以起舞。
站在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2017年中国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之间面临着更为迫切的取舍。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从快变量向慢变量切换:以旧经济为代表的传统动能是快变量,例如出口和投资;而以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是慢变量,例如消费和服务业。此时,过多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必然使发展倚重于旧经济旧模式,拖延经济转型、降低增长质量。我们建议:一方面,将2017年GDP增速的目标区间进一步放宽至6-7%;另一方面,设立面向未来5年的“结构调整基金”,承担结构调整成本。以此,为中国经济转型拓宽空间,实现增长“速度”与“质量”的“一破一立”。
2017年,大类资产配置要打破僵局,同样有赖于经济转型的实质推动。倘若继续滞留于经济转型的“纠结”状态,股市、债市和大宗商品都将随着经济刺激节奏的摆动而持续震荡。只有当经济转型实质推进后,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才会明显减弱,无风险利率才会进一步下行,企业盈利能力才会获得实质改善,从而大类资产配置的选择才能明显拓宽。届时,债券和股票都将走出坚实的牛市,工业原料的亮眼表现也将更为扎实,人民币汇率在转型成功后或将重拾强势。抛却稍显遥远的理想情形不论,让我们展望一下近在眉睫的2017年:债券市场的新一波行情需要更差的经济数据出来;股票市场“阳光总在风雨后”,其表现需取决于改革的推进程度;大宗商品的强势表现需要持续的需求扩张才能维系;而人民币汇率的失衡调整应该已经比较接近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