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客观上需要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研制上取得突破,然而目前多个重大产业项目研制仍在艰难推进。相比之下,阎良一些科研机构却用了“政经混用”的手段,从具体国情出发,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的顺利研制。

“银行贷款+财政保障”提供充裕资金

重大产业项目一般都投资大、风险高,研制过程中常常受制于资金不足。阎良的部分科研机构结合我国国情,采取“银行贷款+财政保障”的“政经混用”办法,为研制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有力地保障了“大运”研制的顺利进行。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这些科研部门没有把算经济账放在第一位,而是强调政治任务,以研制出产品作为第一目标,因此在资金提供上采取了“银行贷款+财政保障”的办法。具体而言,研制经费一部分来自于银行的商业贷款,另一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投入,两者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这种资金投入方式利弊都比较明显,好处是研制人员可以不考虑资金投入问题、全身心地进行研制,坏处是成本约束小,研制费用不断高企。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研制国家重大项目时,关键是解决有无问题,研制出产品比什么都重要,不能斤斤计较算经济账,而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全方位算大账。只要实现国家战略,从大的方面看,花点钱是值得的。美国搞大的国家战略项目,财政也是不断“添柴加火”,也以研制出产品为第一目的。

记者观察:近年来,国内不少重大产业项目由于过于强调采用市场筹资的办法,造成研制进程缓慢的不在少数。如国内首架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由于首期资金用完后,国家财政资金没有投入,加上市场筹资不力,长时期没筹来充足资金,使得ARJ21项目的研制经费一度十分欠缺,最后飞机的交付日期推迟了整整8年。这大大迟缓了国产民用飞机的发展,也使这款飞机错过了一段宝贵的市场机遇期,从经济大账来看,并不划算。 “银行贷款+财政保障”的资金提供办法,相对来说利大于弊,很适合用于研制国家重大产业项目。

“合同约束+组织协调”强力整合资源

任何一个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研制,都会有多家单位参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真正做到“举全国之力”一直是个难题。阎良科研机构采取了“合同约束+组织协调”的办法,强有力地整合了全国所有的优势资源。

以往的小飞机研制多采取“一厂一所模式”,即一个研究所设计,一个主机厂制造,顶多再加一些外部配套内容。而阎良一家军工厂为强力整合全国资源,最终采取了“合同约束+组织协调”的办法,即先和参与单位签订研制合同,在此基础上再与其中的大中型国企进行组织协调,用行政手段让国企“讲政治”,优先安排、完成了研制任务。

“合同约束+组织协调”的办法有力地保障了工程的快速推进。在采访中,不少研制人员认为,组织协调起到了关键作用,没有这一点,即使有合同约束,也很难保证一些强势的国企会全身心地投入研制。

记者观察:很多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体量巨大、学科交叉融合,客观上需要横向整合多元化创新主体,最大限度地“举全国之力”。但在实践中,国内同一领域的研发单位常常“各自为政”,“各立山头”,使有限的科研资源分割使用,这种情况在部分国有单位中表现得十分突出。采用的“合同约束+组织协调”的方法,非常适合国企占重要地位的国内产业界,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国的资源。

“先锋用户”全程介入引领研制方向

对很多重大产业项目的研制单位来讲,往往埋头苦干不是问题,难的是研制出来的产品能否马上有用户、被市场接受。一些科研机构采用了“先锋用户”全程介入研制的办法,使得研制始终有明确的方向和用户,有力地使研制工作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

“先锋用户”,是指先有明确的用户,再开展项目研制。它可以全程参与研制,并时时与研制单位沟通,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记者调研的情况看,“先锋用户”全程介入研制的好处非常大,一是有明确的用户,飞机制造出来了不愁卖出去;二是研制单位与用户时时沟通,可以有效地加强研制项目的管理;三是为研制指明了下一步前行的方向。

记者观察:对不少重大产业项目来说,用户意见往往是第一位的,它直接关系到项目研制的成败。像上世纪的第一架国产大飞机“运十”,就是由于当时民航局提出异议,认为该机还有不少重大技术问题有待解决,继续研制类似波音707型水平的飞机是否可取,需要斟酌,导致“运十”半途而废。我国目前正在研制的很多重大产业项目都存在首台首套用户的问题,如国内的石油钻采装备制造企业自主研发的海上石油钻采装备,由于担心国产设备可能发生漏油事故,长时间没有用户愿意使用,致使国产海上石油钻采装备研制无法深入开展下去。如果采用“先锋用户”全程介入办法,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