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年的高速发展,金融科技为中国金融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金融科技创新正经历从金融科技公司主导走向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深度合作、领先金融机构主导并输出的过程,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和资产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从观察者迅速转变成为了参与者和领导者,并成为金融科技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金融科技在改变行业的同时也推动着监管机构在监管理念和应对方式层面上的转变。多国和多地区的监管机构正在推动如科技子公司、开放银行、虚拟银行、监管沙盒等一系列机制,主动拥抱和推动金融科技变革。监管机构更是积极引导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特别是小微金融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此前,部分金融科技实践不断成熟、形成行业共识并加速产业化,金融科技行业正在寻找新的创新突破方向,视线正转向技术壁垒更高、实践路径更长、需要跨金融、产业、学界、科技和监管机构更深度的协作才可能实现突破的新兴领域,如深度人工智能推动的嵌入式开放式金融服务实践,又如5G时代万物互联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如何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技术结合,形成新的金融科技创新驱动力。

随着国家对普惠金融的重点发力以及金融机构对数字化升级的决心,市场上面向金融机构进行技术输出的金融科技企业不断增多,以云科谷为代表的一批极具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企业目前正在大力探索与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依据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及先进经验,全面赋能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引发关注。

近日,云科谷董事长王新波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需要科技赋能,而金融科技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部分,核心的核心则是数字驱动。在采访中,王新波就时下金融科技的诸多热点问题给予一一解答,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宏阔的视角及专业的建议。

云科谷王新波:数字驱动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

云科谷董事长王新波

Q:国家鼓励金融科技的发展,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下,金融科技可以提供哪些动能?

A:金融科技属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部分,本质是通过科技赋能金融,提升金融交易的效率,进而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其应用场景已涵盖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及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

Q:过去几年关于金融科技的发展备受关注,在未来的经济环境中,金融科技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您如何研判金融科技的发展前景?

A:金融科技的创新沿袭的路径是负债创新、资产创新,再到数字化驱动的资产创新,最终到监管的数字化驱动管理。目前来看,数字驱动是核心。顺应5G技术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金融大有可为。

Q: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创业型金融科技企业,从野蛮生长到有序竞争,您觉得创业型企业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A:创业企业都是九死一生,就金融科技企业而言,最核心的就是要研究场景应用的问题。是真实的需求,且符合趋势。这个趋势还包括监管政策的趋势。

Q:当前数字科技与产业升级结合日益紧密,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您认为数字金融如何驱动产业升级,前景如何?

A:金融科技目前已到了数字驱动的时刻,我们称之为金融科技3.0。数字技术率先在金融业得到突破,原因是金融业对数据的需求是清晰的,数据治理也是领先的。当数字金融服务与产业紧密结合时,由金融服务需要的数字技术就天然与产业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成本需要的数字驱动技术完美结合了。比如,餐饮业的上游调料供应商,如果通过扫码点单支付收集到饭店的消费品类和结算流水,就可以自动设定赊销额度、主动调整供应的商品口味以增加下游的营收,甚至给出扩张门店的建议等。

Q:目前国家对金融领域的监管趋严,金融科技的多种经营模式受到限制,比如助贷方面,监管政策提到,助贷业务应当回归本源,银行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银行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环节外包。您怎么看待这些规定?类似监管政策对创新性科技金融企业意味着什么?您对监管政策方面有无建议?

A:监管层的担心和提示是必要的。金融科技的发展,不能大幅增加金融企业风险传导的风险,特别是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是监管特别关注的。“兜底”是个伪命题,只有政府信用才能完全兜底。但这与金融科技的研究发展是两个概念。比如,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上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身份识别的效率,再比如机器学习模型在反欺诈上的应用,极大的降低了欺诈风险。金融科技企业未来的方向一定是科技赋能,与金融机构一起就某个场景研究如何利用数字驱动。监管应该积极鼓励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联合研究金融科技的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普惠金融。

Q:对于传统金融企业,尤其是一些金融欠发达地区,例如目前问题迭出的各地农商行,如何通过科技金融赋能实现渠道、产品服务、客户体验等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

A:在金融欠发达地区,农商行在服务本地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方面。当前,农商行也非常重视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但总体上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比如信息化系统、大数据平台、决策引擎建设等。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体系和风控体系,还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与有成熟业务经验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建设,是一条事半功倍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