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估值陷入史上“最白菜价”28位高管人均百万元主动“买菜”

■本报记者 张 歆

行胜于言。面对估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史上最白菜价”银行股,上市银行董监高们显然无法淡定。

此前,有散户建言“上市银行自己买菜回家”,虽然上市银行表示回购不太可行令投资者失望,但是部分上市公司董监高已经启动了实质性护盘——增持自身银行股权,以提振市场信心。

《证券日报》记者对沪深交易所公开信息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共有6家上市公司的28位董监高(或其近亲属)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了自家上市银行股权,合计增持159万股,共计斥资约3142万元(注:闪电增减持且并未导致持股数量实质性变更的交易行为以及分红送转均带来的股权增加未做统计),人均投入112.23万元。

估值沦为史上最白菜价

H股遭遇“折上折”

银行股近期正在遭遇A股历史上最“白菜价”估值。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以上周五(7月12日)收盘价格计算,银行类上市公司动态市净率已下降0.6倍至1.6倍之间。其中,16家上市银行近期一直“破净”,另有5家上市银行市净率不足1.1倍,也面临着“破净”的风险。可以说,目前银行板块A股估值已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历史数据显示,在2008年上证指数探底1664点时,银行股的市净率仍达到1.98倍的水平(2005年上证指数逼近998点时,国有大行基本都未上市,估值不适合直接比较)。

事实上,看起来估值已经超低的A股并不是最惨的,两地上市的内资银行股H股面临的局面更窘迫。同花顺数据显示,9家两地上市的内资银行股A股估值全部较H股溢价,最高的溢价率高达54%,最低也达到了15%。

《证券日报》记者计算发现,如果按照H股股价计算,有4家银行的市净率仅略高于0.5倍,可谓是“半价促销”。

6家银行董监高出手

共投入逾3100万元

据《证券日报》记者独家统计,今年以来,共有6家银行董监高出手护盘——进行不等额度的增持,其中,有4家银行的董监高在7月份有所动作。从各家银行支持的股份数量和所花费的资金来看,招商银行出手最阔绰,增持耗资占比逾八成。

7月10日,招商银行监事徐立忠和黄丹分别在二级市场增持该行5万股和4.5万股,成交均价分别为26.81元/股和26.7元/股,投入资金分别为134.05万元、120.15万元。今年5月11日晚间,招行发布公告称,公司10位董监高分别于2018年5月8日至10日期间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公司A股股票,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人民币29.52元至29.97元。其中,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田惠宇买入11万股,常务副行长兼财务负责人李浩买入10万股,10位董监高共计买入85.5万股招行股票,共计斥资2381.69万元。也就是说,今年以来,招商银行董监高合计投入了2635.89万元用于增持。

7月12日晚间,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分别于2018年7月11日至12日期间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公司A股股票,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人民币9.35元至9.58元。据统计,本次增持高管共有6位,合计增持34.85万股,投入资金共计327.71万元。

同样是在7月份,交通银行7位董监高联袂展开二级市场增持,共计增持25万股,平均交易价格为每股5.5元至6.04元,共计投入148.05万元。此外,今年1月份,交通银行曾有监事斥资19.32万元增持了3万股,今年以来,交通银行董监高合计的增持支出为167.37万元。

7月5日,张家港银行监事陆斌本人竞价交易1000股,成交均价为5.85元/股,耗资0.585万元,当日结存股份数量为50.1万股。

平安银行首席财务官项有志以及其子(或其女)项徵今年4月底以来已经共计6次增持平安银行,其中本人增持6000股,家属增持3500股,价格在10.12元/股至10.85元/股之间,共计耗资10.07万元。

此外,无锡银行监事赵汉民1月8日曾增持1000股,花费0.82万元。

投资价值凸显

打开外资增持时间窗

如今,打折的银行股可以说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同时,上市银行董监高的增持无疑也向市场释放了信心。接下来,增量资金可能来自何处,自然广受关注。

“银行股身为蓝筹却集体破净,可以说估值出现严重低估,恰逢监管层拟取消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资一致的股权投资比例规则,外资或许会重点考虑银行股”,有资深市场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对外资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该人士认为,从理论上来说,对于部分上市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而言,外资机构持股比例限制的取消,意味着第一大股东宝座有了更迭的可能,“毕竟多家中小银行都没有实际控制人”。

不过,“从过往的外资机构投资手法来看,外资对于银行股权的持有大多更类似于财务投资,大概率是低估值入场,在合理的回报区间套现离场”,有并购界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达了略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