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下发4个月后,招商银行日前公告拟出资50亿发起设立全资资产管理子公司。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资管新规正式落地,整个银行理财行业将进入破刚兑实质阶段。可以预见,银行资管子公司设立大潮将至,银行资管业态洗牌加速,基金行业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回归本源

银行理财业务加速洗牌

目前仍是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主导理财市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资管子公司陆续成立后,失去保本保收益“先天优势”的银行理财变革在即。

某大型券商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总经理表示,打破刚性兑付、实行净值化管理后,银行理财的规模扩张速度短期内会有所放缓。“随着90天以内封闭式理财产品禁止发行,银行将引导客户向90天以上的净值型产品转移。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与其他资管产品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可能会丧失对部分低风险投资者的吸引力。”他说道,银行资管子公司未来的净值型产品,将直面与其他产品的市场竞争,其真正的资管能力受到考验,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事实上,新规已对设立资管子公司的银行资质提出明确要求,27家具有托管资质的银行具有天然优势。即使一些中小银行可能会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业务经营部门开展业务,其投研、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等仍有局限性。

一位中型券商银行业分析师也认为,资源会加速向主动管理能力突出、净值型产品占比高的银行集中。主要依赖通道的部分中小型银行,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委托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才有望实现突围。

传统理财业务转化为资管业务的过程中,银行内部协调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需要探索。上述银行业分析师坦言,资管子公司与母行以及分支机构之间,会在产品销售、宣传等方面产生交集,如何建立有效联动机制并实现利益合理分配尤为关键。大型银行在机构架构方面优势突出,旗下早已设立基金、保险、期货以及期货等子公司,管理模式比较成熟,中小型银行则缺乏相应经验。

某大型国有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则表示,监管部门为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提供了比较宽裕的适应时间,过渡期内银行可提前行动、尽力做足准备工作,因此资管新规短期内对于银行理财业务的冲击并不大。

长期来看,资管独立化整体利好银行及整个资管行业。在有效实现银行与资管业务风险隔离的同时,资管子公司可引入新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市场化运作。资管子公司与银行分离后,可以向不同的监管部门申请更多业务功能,丰富投资品种、对目标客户进行差异化分级。

此外,资管业务统一标准趋势下,监管套利空间得到限制,有助于银行非保本理财及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向规范化发展。

同台竞技

公募基金机遇大于挑战

随着银行资管子公司陆续设立,作为资管市场重要参与者的公募基金迎来新的机会与挑战。

一位沪上中型公募副总经理认为,由于资管新规对银行间非标产品的投放和期限把控严格,银行资管子公司未来会面对中小投资者大力发展标准化产品,与公募基金同台竞技,行业竞争格局或将加剧。

由于投资范围、获客渠道具有高度重叠性,基金与银行理财在银行渠道上形成竞争,“近水楼台”的银行资管可能抢占先机。另一方面,资管子公司设立初期亟待打造自己的投资团队,与公募行业争抢人才力度增大。

更多业内人士看到机遇。沪上一位银行系公募机构部总经理认为,目前开展理财业务的银行多达几百家,投入资管领域后会为行业带来新鲜血液,促使基金公司改进治理结构、加快产品创新。“为满足个人资产配置和终端零售客户需求,我们公司目前在资管产品设计、投资风格方面,力求与银行资管子公司错位竞争。”他解释道。

沪上一位中小型公募副首席市场官表示,银行资管子公司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时间,前期权益投资大概率通过FOF、MOM等方式进行,绩优基金公司或从中受益。针对面向私人银行客户在内的定制型理财需求,FOF形式也是参与更多策略组合的优选途径。

“中长期而言,基金公司与银行资管子公司可达成合作关系。”上述副首席市场官强调,双方在资管领域各有优势,前者净值化产品管理经验充足、擅长资产调配,后者与需求端客户联系更密切且具有宏观研究、债券投资优势。双方可通过优势互补,推动资管行业转型与发展。

资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变化的只是供给端,客户对业绩回报的需求从未改变,优质产品与客户服务仍是资管行业核心竞争力。销售互联网化格局下,线下渠道优势减弱,各大资产管理机构面临的机遇相当。包括基金公司与银行资管子公司在内的所有资管机构应践行客户导向制度,将发力重点放在投研能力与个性化资产组合服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