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监管的环境之下,现金贷平台高额的流量成本,以及获取用户征信的成本和难度,还有现金贷平台本身的运营成本,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现金贷平台头上。
第一家现金贷平台倒闭,供应商上门讨债
现金贷在国外有着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而在国内只有短短几年的历程。据估算,目前整个现金贷行业的规模约在6000到10000亿元,潜在的市场规模达到4-5万亿。从地区分布来看,现金贷平台主要集中上海、北京、广东、浙江4个省份。
而这个高达万亿规模市场的行业,在国内出现了第一家现金贷平台倒闭,据网友爆料,国商控股集团旗下的凌波微贷被爆倒闭,已有供应商准备上门讨债。据悉,这是国内第一家现金贷平台关门,也开创了现金贷平台倒闭的“先河”。
公开资料显示,凌波微贷成立于2015的北京国商惠众投资管有限公司,是国商控股集团旗下子公司之一。旗下的凌波微贷,是一款简单、快速、灵活的互联网短期借款应用。
业内人士表示:凌波微贷倒闭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该平台具体资金来源是迷,有人猜测是来源于自己的P2P平台国商惠众,突然出现资金链断裂,另一方面平台自己经营不善而倒闭。
近年以来,现金贷快速增长,确实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各种P2P网贷平台、消费分期平台、电商网站、互联网小贷公司,甚至是一些创业公司,纷纷争先恐后的推出种类繁多的借贷产品,这种缺少监管的现金贷业务自然呈现野蛮生长的态势。
比如:只要一个认证的手机号,就能获得一定额度的现金,忽视风控;
又比如:据统计,有的现金贷年化利率超过100%,一些极端的甚至高达600%;
还有,目前现金贷平台坏账率普遍在20%以上,很多平台往往通过不合理的高利率覆盖高坏账率,导致平台无视贷前风控,随意放贷。
同时现金贷平台高额的流量成本,以及获取用户征信的成本和难度,还有现金贷平台本身的运营成本,这些崩盘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现金贷平台头上。
万亿现金贷市场面临监管,国外经验或可借鉴
现金贷(Payday Loan发薪日贷款)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席卷欧美,得到迅猛的发展。借款人只需证明自己有工作,出示工资单即可在发薪日贷款平台上借款。
此外,它几乎不需要借款人提供个人经济状况的背景保障。具有无抵押担保(纯信用)、无场景、无指定用途等特点。客户通过现金贷获取小额资金用于周转应急,并在发薪日用薪水归还。现金贷在国外有着近三十年的发展与监管历史。
作为舶来品,现金贷在国内至少超过30家P2P网贷平台有现金贷业务,根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包括拍拍贷、宜人贷、信而富、点融网等平台,约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的1.3%(截至2017年3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为2281家。)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月单月成交金额仅为1.57亿元,随后近1年多时间整体呈现单边上升,近半年上升速度进一步加快,2017年3月单月P2P网贷短期现金贷业务成交量达到47.78亿元,同比增长了1198%,约占2017年3月P2P网贷行业单月成交量的比例约为2%。
据估算,目前整个现金贷行业的规模约在6000到10000亿元,潜在的市场规模达到4-5万亿。
进入2017年,以现金贷为主流的消费金融增长超越了P2P,主要原因,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很多贷款的申请不需要再跑到银行进行面审,在手机上下载app,注册账号,并提交相应的材料即可,这使得贷款的申请如此方便、快捷和易得,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借款意愿,也降低了放贷机构的经营成本。但这种简单的流程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
目前现金贷平台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运营风险、政策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骗贷风险等等,这导致现金贷平台坏账率居高不下。
对此,国外现金贷监管经验或许可以借鉴:
一是监管目标。让借款机构只向合适的人群借款;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借款所承担的义务与风险。
二是监管范围。圈定对借款机构合理的业务范围。美国对Payday Loan产品和车贷等纳入监管。英国将P2P借款及APR(年化利率)高于100%的产品均纳入高成本短期借款范畴。
三是准入机制。美英Payday Loan机构需向主管部门申请资格认证。
四是贷款要素限制。包括:借款成本、借款额度限制、贷款展期限制、罚金管理等(详见表格),从而避免借款用户通过持续周转、多头借贷等方式承担远超过自身可负荷债务总额,陷入债务陷阱。
五是引导优化产品服务。如美国监管部门建议Payday Loan提供低风险的长期贷款产品,即允许出借人提供两种长期贷款选项:一种为年化利率上限为28%且申请费用不得超过20美金的贷款;另一种为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年化利率不超过36%的贷款,但违约率需要控制在5%以内。
六是建立监管报告机制。美英两国均要求出借人必须通过信贷报告系统汇报所有信贷数据,包括足额偿还测试或者本金偿还选项等信息。
综上,强监管是否有助于提升消费者权益保障效果尚无定论,研究机构、媒体和用户也执不同意见。部分研究者认为,此举使用强制性措施保护消费者避免债务缠身,但也有部分研究者表明,此举降低了现金贷供应规模,伤害了市场机制。但引导现金贷业务服务于真正需要的客户群体、使行业更健康的发展无疑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