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升级、金融科技浪潮日渐高涨的当下,不管是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还是从商业银行内部的需要出发,银行理财都面临着转型的要求。这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共识。

要把握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就必须以对资管市场总体把握为前提。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认为,资产管理市场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仅仅基于银行理财市场这一个子市场,不足以把握全貌。

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汪圣明表示:“面对监管政策要求以及市场的变化,作为国内资管市场的主体,银行理财的转型不应停留在说的层面上,而更应该务实地做起来。” 那么,在务实去做的过程里,银行业面临的痛点在哪里?需要如何疏通?

把握全貌 直击行业三大痛点

“在整个资产管理市场上,中国现在新兴理财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我们把它命名为资产管理时代。”翟立宏表示,在这个过程里,银行理财主要面临着三个痛点。

首先,资管市场缺乏统一的规则。“现在的资管领域里,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政出多门。”翟立宏表示,“规则的不统一,会导致产品统计、资讯以及实践过程中具体做法和思路等信息层面的不统一,进而引发监管套利等不良局面。”

翟立宏谈到:“在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未来金融稳定委员会在金融机构业务层面上的监管重点领域一定是在理财市场、资产管理。而理财市场、资产管理市场里面的规则要统一的前提条件,就是信息的统一。”

其次,绝大多数资管领域缺乏真正的有效需求。什么是真正的有效需求?翟立宏解释道,在经济学里,有效需求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指的是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支撑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我需要,但是我没有购买意愿,或者有意愿没有购买能力,这样的需求都不是有效需求。”他说。

“因此,理财市场里的有效需求,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愿意承担特定风险的获取收益的意愿,如果我只想获取收益,不愿意承担风险,那这个市场就不是有效需求的市场。”翟立宏进一步分析道,“我们现在的理财市场恰恰缺乏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意愿,这就导致了刚性兑付,而由刚性兑付积累起来的风险是非常庞大的。”

最后,银行业缺乏持续的供给能力。“在现在的银行理财系统里,缺乏对有效需求提供有效产品的能力。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时有出现的资产荒。这也是潜在的风险。” 翟立宏如是说。

有的放矢 关注风险类型差异

“之所以谈银行理财的转型,是因为在整个现代金融体系之下,原本形成金融支持的两个最基本渠道,即直接金融渠道和间接金融渠道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 翟立宏表示。

“在原来的金融体系里,以间接金融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无论是它的效率,还是它的风险特征,都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银行的传统业务结构与收入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个最基本的变化就是量的萎缩。”翟立宏表示,从国际趋势来看,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息差业务,甚至中间业务里面属于传统模块的那些业务,像支付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都受到了一些挑战。

相比以间接金融为主导的传统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顺周期性要低得多,因此,资产管理业务在波动性和未来的成长稳定性方面就表现得更好。但是,翟立宏认为,像这样以市场为主导、直接金融占比相对较大的金融体系,其系统性也有一些独特的地方,甚至更危险的地方。“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大家知道,它不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风险,它跟1929年到1933年的全球大萧条不一样,它的核心是金融创新,在整个金融体系里面的信用链延长的风险。”他说。

“资管业务本质是直接融资。”汪圣明说,针对这一特点,他表示要理顺风险收益类型。“资管产品结构是否合理,关键是看对这种直接融资关系的诠释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将产品投资的风险收益过手给了客户。从这个角度看,净值型是一种好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汪圣明说。

突出个性 杜绝千人一面

面对理财业务板块日趋激烈的竞争,各银行需要执行个性化与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商业银行应继续发挥债券债权资产投资、流动性管理、客户基础等方面优势,应该根据机构本身的功能、特点、优势和专业方面的不同,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而并非一味追求全部理财产品的基金化。”汪圣明表示。

突出个性也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要求。有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技术使得资产配置成本大大降低,增加了银行业单独地、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而实现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配置,促进产业朝着个性化与定制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业内专家认为,监管部门也应该在统一资管业务基本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资管方式服务于实体经济,从而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层面不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