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荷兰驻华大使馆举办了以“昆虫真的能吃”为主题的粮食安全研讨会。会后,请与会者品尝“竹虫”三文治 图片来源:荷兰驻华大使馆
“这是我见到过最文艺的虫子吃法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魏可对财新记者说。9月28日,荷兰驻华大使馆举办的粮食安全问题研讨会(下称研讨会)结束后,大使馆的厨师端上了一盘特殊的菜:竹虫三明治。此三明治非彼三明治,不见培根和香肠,是“竹虫馅儿”的。
广东中西部的原住民把这种竹虫称为“笋蛆”。它啃吃幼嫩竹笋吸收养分,生长在甜竹芯中,20天内从米粒大小长到手指头般粗大,寄生在竹筒内,从竹尖逐节往下吃,最后藏于根部,体肥停食,准备破蛹而出。竹虫含丰富蛋白质和10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云南哈尼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偏爱此类昆虫。
作为参与研讨会的专家,魏可已经从事昆虫学专业研究六年,主要研究方向是昆虫嗅觉感受的分子机理。同时,他也是位资深的昆虫“吃货”,他拿起竹虫三明治放入口中毫无畏色。他本人食用昆虫的时间已经20余年,食用过的昆虫种类约十余种。对着好奇的记者,他如数家珍:柞蚕(预蛹、蛹和幼虫)、天牛(松褐天牛、麻天牛、云斑天牛、栗山天牛、星天牛的幼虫)、蝗虫(东亚飞蝗、竹蝗、稻蝗)、蜜蜂(蛹)、竹虫(幼虫)、大麦虫(蛹)。
“昆虫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他命、纤维等营养成分,可以作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在研讨会上,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名誉教授阿诺德(Arnold van Huis)分享了主题演讲“作为食物和饲料的昆虫:从生产到消费”。
食用昆虫的市场前景
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撰写了《世界资源报告:创造一个可持续粮食未来》。其中一项数据显示,全球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96亿,届时粮食需求将比现在增长70%。但目前人类面临土地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等诸多挑战。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此前曾预测,到21世纪中叶,全球肉食和奶制品的消费量将增长一倍,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速将尤为明显。目前80%的陆地面积已经被用于牲畜,肉食增长将导致饲料需求大增,或威胁全球粮食安全。不乏权威专家认为,将可食用昆虫用做替代的蛋白质来源,也许是解决“肉食危机”的方法。
昆虫真的能吃?还能经济实惠地解决“肉食危机”?阿诺德表示,可食用昆虫的投入产出比较高。在研讨会上,他算了一笔账:以蟋蟀和肉牛为例,蟋蟀80%的部分可以食用,而肉牛只有40%。肉牛每增长一公斤需消耗25公斤的饲料,而蟋蟀只需要1.7公斤饲料。
不仅能吃,虫子或许更有营养,有研究证明,昆虫的维生素、矿物质如锌、铁、钙等元素含量丰富。果壳网科普作家“瘦驼”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表示过,昆虫蛋白质含量很高,是一般肉类、鱼类的两倍多。
“我本人对食用昆虫的前景比较期待。”魏可等“吃虫”爱好者认同,随着人们多食物要求的多元化,昆虫作为一类健康的食物,具有走向大众市场的潜力。
此外,阿诺德还提出,“吃虫”更加环境友好,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与传统畜牧业相比,饲养可食用昆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占用土地面积小,饲料转换效率高,并能将有机副产品转化为高价值蛋白质产品。对缓解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也有积极意义。
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国家有食用昆虫的习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3年发布的报告《食用昆虫:未来粮食和饲料安全前景》披露,全世界可供人类食用的昆虫超过1900种,世界上至少20亿人的传统食物中包含昆虫,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食用昆虫有着广阔的市场。根据荷兰银行(ABN Amro)的调查报告,全球饲料市场对昆虫饲料的需求大约为10亿吨,产值达到5000亿美元。
心服口难服的“吃虫”
阿诺德观察到,目前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厂商已经嗅到了市场机会,开始生产以昆虫为原料的食品和饲料。而中国人民间吃虫的传统由来已久,根据财新记者整理,东北地区食用柞蚕蛹较多,两广地区常见的有蜂蛹,云南地区则“涉虫甚广”,品种包括柞蚕蛹、蝗虫、蟋蟀、龙虱、竹虫等。当前烹饪昆虫的方法主要是两类:炸和烤。
在研讨会接近尾声时,当侍者端着精致的“竹虫馅儿”三明治出现,财新记者观察到,多数观众的反应是“犹豫”。城市中的“吃虫”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猎奇”的层次,距离把其认知为“将替代肉类的食物”,尚还遥远。不少潜在的消费者,除了从外观上无法接受虫子,更多的是担心其可食用安全性。
“多数情况下普通消费者所认为的昆虫脏这一个观点是不成立的”,魏可认为,对于植食性昆虫来讲,它们大多是直接以植物为唯一营养来源。
但是,对食用昆虫风险的担忧并非不无道理。“不可排除有些昆虫由于携带一些臭腺,例如昆明市场上的一种椿象,它自身臭腺很有一些刺激性气味,需要在烹饪时候进行特殊处理。”魏可告诉财新记者。
此外,野外捕捉的昆虫有可能携带了杀虫剂等污染物。而砷、镉、铅等重金属,也有可能在动物粪便和农业废物中堆积,并出现在以之为食的昆虫体内。此前英国食品及环境研究署的生物化学家艾德里安·查尔顿(Adrian Charlton)曾警告,在某些情况下,昆虫能够忍受的金属水平比哺乳动物高很多,因此将昆虫用作饲料是有风险的。
在魏可看来,食用昆虫逐渐走向市场和餐桌,会由纯野外收捕和采集的方式演变为集约化的工厂养殖。但即使在封闭式的工业化养殖环境中,昆虫的食物中存在的细菌、真菌等,在饲养过程中也有可能产生毒素在昆虫体内堆积。
如何消除大众对昆虫与生俱来的厌恶感?如何挖掘更多的食用昆虫的可食用办法和方式?专家级“吃虫”支持者“魏可”们认为,这还需要从事相关科学研究、事业推广和政策指导的单位和个人做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