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蚁族”,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位于北京五环外海淀区西北旺镇的唐家岭地区,是蚁族蜗居地的象征之一。2009年,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廉思团队所撰写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将唐家岭纳入公共视野。不过,如今,城边村风貌和庞大外来人口的人声鼎沸,都已成过往。

八年后,作为北京城乡结合部改造“50个重点村”之一,这里的大部分已经成为中关村森林公园。公园于7月底宣告竣工。财新记者前去时,唐家岭焕然一新。整体格局主要包括唐家岭新城、众唐兴业园、中关村森林公园,由纵横宽阔的大道分隔。

唐家岭新城是2014年建起的原住民回迁房,众唐兴业园是唐家岭试点集体土地建设公租房及其商业配套的项目,建中关村森林公园则是唐家岭改造的主要目标之一——北京城乡接合部大部分村庄都被规划为绿色隔离带,需要拆迁还绿。

曾经的“蚁族”以及寄养他们的鳞次栉比的农民私搭房屋已无踪影。在城市自上而下的改造升级、改头换面中,规划设计者为两个“唐家岭”之间留下了一丝联系和温存——在中关村森林公园里,财新记者看到,道路两旁零星竖立着旧式街道的砖瓦、门牌与黑白照片,这是为保留唐家岭记忆特意设计留下的。公园内的红砖、凉亭、长凳等,也多由原“违建”拆除后的建材筑成。

往昔与今朝

提起唐家岭的过往,现任唐家岭村支书颜国强曾对记者回忆道,唐家岭以前有外号叫“小香港”,大街上霓虹灯晃,“有四条公交车路线,从进村北站到南站,有两个站,过一个站可以堵一小时。”

由于邻近中关村科技园,且租金低廉,唐家岭地区一直是大学毕业生群体、进京务工人员偏爱的聚居地,推动了这里“瓦片经济”的繁荣。“农民在宅基地上可以盖七层,那个钢筋就跟我大拇指一样粗。甭说8级地震,3.5级地震那房子就塌了。”颜国强介绍,2010年前后的鼎盛时期,唐家岭村民有近3000人,但外来人口有6万-8万人。

如今,这里已没有了往日“小香港”的气氛。新城的塔楼小区封闭管理,只有中关村森林公园内依稀可见人影。

村干部介绍,公园由区政府规划,2012年开建,规划面积5100亩,未来还将修建健身、休闲等配套设施。

财新记者看到,在公园的各条主干道上,保留着过往的部分砖瓦与门牌:唐家岭中街59号、唐家岭中街、西南一街11号等等。

门牌虽在,人迹再难寻觅。在公园附近散步的周女士家住上地,是一个全职母亲,经常带着儿子与老母亲来此散步。她告诉记者,平日白天公园人气较为冷清,晚上与周末人会稍微多起来,“但最多应该就几百人,不超过一千。”

在公园东门外马路的树林里,财新记者见到了一群在树下光着膀子纳凉的大爷,周围停着若干辆自行车。聊天中,记者了解到,他们均属唐家岭村民,改造后搬入了唐家岭新城回迁房,分到两套至六套回迁房不等。新城位于现今的友谊路两旁,周边建筑与公共设施稀疏,大爷们经常骑车到此纳凉。

问及怎么看待村子被改造成公园,一位大爷说:“我觉得不赖,大伙儿有了一个遛弯的地儿,平时都可以过来坐坐,造福了唐家岭人民。”

“呸,你亏心不亏心,是凭良心说话的吗?”王大爷立马笑着怼了起来,用手中的编织扇,直指前述大爷说套话。

“主要就是咱祖传的地没了。像我们家里,一亩多地,要传都能传给重孙子。”王大爷在楼房住不惯,稍微往门外搁一点东西,物业立马会找上来,而过去在家门口挖口井都没人管。“不拆之前村民都有自己的产业,拆了之后产业就不属于自家了。”

“蚁族”去哪儿了?

王大爷所说的村民产业主要是租房。过往唐家岭群租房盛行,村民收入不菲,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按照颜国强的估算,年平均收入应在30-40万之间。2008年,王大爷加盖了两栋楼房,共约60间群租房,年收入能达到30万-40万。不过还没等到回本,就迎来了唐家岭改造。

改造后,颜国强表示,集体土地上试点建设的公租房与产业园,每年可为村集体提供8000万左右总收入,但目前针对1900余户股民的分红机制还未确定。他还表示,物业公司可以解决部分无业村民的就业问题。

公众更关心的问题是,改造之后,“蚁族”去哪了?根据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王雪梅团队的研究,唐家岭等村的整治存在“堰塞湖”效应——流动人口向周边地区转移居住,导致周边村人口激增,生成一批新的“重点村”,比如唐家岭三公里之外的某个村庄。

这也得到了王大爷等村民的证实。王大爷说,拆了之后,村里的租户多流往周边的昌平史各庄、昌平回龙观、海淀屯佃、海淀的大小牛坊村去了。“都是年轻人,哪便宜去哪儿。”

不过,当记者按照地图导航指示,来到3公里之外的小牛坊村时,发现村子也已经被拆了,成了一片荒地,被围墙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