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近期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企业,非乐视、万达莫属。最近它们还被《人民日报》点了名。两家企业的共同特征是激进扩张、高杠杆,点名的目的无非是要传达和强调这样一个信息:“实体经济是根基,金融之水来滋养,缺一不可,但不能本末倒置,切莫把工具当目的。”

其实这种趋势从去年就开始显露。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海外投资的非理性倾向就已经引起多个部委的关注。今年7月,多家财经媒体报道银监会在6月中曾紧急要求各银行对包括万达和海航在内的五家企业的海外投资展开调查,对其借款情况及其中的风险进行摸底排查。受此影响,几家企业的股票价格集体下挫,万达还遭遇了“股债双杀”。

尽管几家公司后来纷纷站出来表示公司运营一切良好,但风向变化是不争的事实。去杠杆正在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新常态。激进负债之下的激进投资,在国外大肆“买买买”的情况日益受限,宽松货币环境和放松的管制正在成为过去时。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更是明确定调,金融要回归本源,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一直在投资实业、科技兴国这条道路上耕耘的企业来说,这其实是个好消息。在8月初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开幕式上致辞时就曾表示干实体经济大有前景。他讲到,在国家政策层面,金融创新已经开始向实体经济倾斜,供给侧改革也是能源企业调结构的大好时机,正是优秀、伟大的企业大显身手的时候。

去杠杆不意味着中国的全球投资战略就要收缩,相反国家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活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关键在于如何“走出去”。

不是投机,是投资

去杠杆去的是什么?就海外投资领域而言,首当其冲的肯定是以企业并购名义,行转移资产之实的投机行为,其次是杠杆率过高、泡沫太大的盲目投资。汉能的海外并购显然不在此列,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并购、科技投资。

时间回到2009年,已经在水电领域创下奇迹(用八年时间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民营水电站)的李河君将下一个目标锁定了薄膜太阳能,他坚信太阳能是引领未来新能源替代革命的主导能源,而薄膜太阳能则是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时的情况是,晶硅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进入额门槛低,投资回报快,而薄膜太阳能不仅门槛高,而且需要长期、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李河君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因为从长远看,薄膜化、柔性化是光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的核心竞争方式与传统能源相反,即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核心技术的竞争。

在决定了方向之后,汉能选择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快速进入薄膜太阳产业。从2012-2014年的三年时间里,利用全球太阳能产业步入调整期的时机,先后将Solibro、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GSE)和Alta Devices四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公司收入囊中,一跃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公司。

借技术并购实现自主创新、转型升级

通过这些海外并购,汉能一举占据了薄膜太阳能产业的制高点,但如果它仅仅满足于将先进技术买进来,而不做持续的投入和提升,先进的技术就会逐渐落后,最终落入被淘汰的局面。事实证明,汉能海外并购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将全球收购的技术进行整合,逐渐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大力推进核心装备国产化和技术产业化,不仅实现公司的转型升级,也在带动整个薄膜太阳能产业的升级。

汉能的收购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精心的考量,而非盲目地“买买买”。它瞄准的是具备薄膜太阳能电池产线装备生产能力的企业,而且几家公司的技术路线有很强的互补性,不仅实现对薄膜太阳能技术路线的全面覆盖,而且形成了很好的技术协同效应。Solibro的共蒸法生产工艺可以生产刚性的玻璃基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MiaSole采用溅射法生产工艺,可以生产柔性的CIGS薄膜太阳能组件;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有非常好的柔性量产封装技术,可以应用于Miasole公司的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使之锦上添花。最后收购的Alta Devices拥有的是转化率最高的砷化镓技术,可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在汉能进行全球技术整合的大前提下,几家公司破除了技术保护的障碍,一起进行技术共享、整合升级,同时汉能也下很大的力气持续不断地研发新的技术和工艺,已经在不同技术之间形成了比较好的协同发展机制,在开放的环境下互相参照和促进,各条技术路线的芯片转换率都在稳步上升,不断刷新自己原先创下的纪录。

为了保持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汉能在完成收购之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步伐,同时也大力推进核心装备国产化和技术产业化,最终将上游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设备制造,中游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下游薄膜发电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进行集成,打造出全产业链商业模式,避免了第一代晶硅光伏企业“两头在外”的情况,开始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双赢才是赢

海外并购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曾经指出,全球并购整合风险极大,70%以上的项目均以失败告终。来自汤森路透和Zephyr的数据显示,1982—2009年中国企业宣布的海外并购案例中,最终完成的案例仅占51.2%。国资委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目前“走出去”企业中仅有13%盈利可观。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并购后关键人才流失和文化难以融合尤其常见。

有意思的是,今年7月,汉能也曾被《人民日报》“点过名”,只不过文章谈论的是汉能并购MiaSolé的成功经验。在《人民日报》看来,汉能并购的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共赢。文章称,成立于2004年的米亚索能,曾有18家风投公司联合投资超过5亿美元,后因资金短缺濒临倒闭。通过注入充足资金,加强研发力量,汉能集团的并购让米亚索能再现生机。如今这家公司研发生产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其量产化组件的光电转化效率超过16.5%,居世界第一。

这种共赢的背后潜藏着汉能用心设计激励机制,留住关键性核心人才和促进双方文化融合的努力。在留住关键人才方面,汉能除了提供物质上的激励,还竭力打造创新、创造、成长的平台,为不同层次的关键员工创造发展空间。在文化融合上,汉能以相互尊重为基础,以共同达成目标为前提,与海外公司进行沟通。通过互派交流、出版英文版《汉能报》等方式,增进双方的理解。结果就是,外国子公司对汉能的文化认同度非常高。

四年过去,最初被收购时的担心已经被慢慢的信心替代。“我理解了汉能的承诺意味着什么,坚信汉能会继续给予我们支持,让技术变成现实。”Miasole首席技术官阿提耶•贝曼博士这样对记者讲道。

踩着点儿了

用李河君的话来讲,汉能能有今天的发展,关键就是“踩着点儿了”,是一个“势”字。不管是就押注薄膜太阳能方向,还是海外并购而言,都是如此。

中国企业逐渐开始面临全球性的竞争,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来推动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实现技术领先、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而全球经济、产业进行深度调整,整个世界进入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也为中国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汉能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占领了技术制高点,实现了弯道超车。

如今,汉能持续构建技术壁垒和核心竞争力的薄膜太阳能领域也迎来了市场爆发期。汉能已经开始围绕自己的核心技术构建新的盈利模式,主要围绕住、行两大领域,进行重点产品布局,先后推出了薄膜太阳能电动车、无人机、户外装备、便携式产品、汉瓦等一系列创新应用产品。同时,汉能秉持开放合作的心态,与共享单车企业合作,为之提供移动能源解决方案。最近,汉能又与奥迪达成战略协作,开展“奥迪/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项目”,合作推出薄膜太阳能全景车顶解决方案,以及进一步研发利用薄膜太阳能技术为奥迪电动汽车提供主驱动力。

汉能的创始人李河君是一位颇具家国情怀的人,心里一直怀着一个“光伏梦”,他坚信太阳能为主角的新能源替代革命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并认为中国有充分的理由在这次革命中领先一把,让新能源革命成为助力中国崛起的发动机。因此,二十多年来,他领导着汉能踏踏实实地做实业,一心一意地投资薄膜太阳能技术。正如他之前用8年时间“一锹土一锹土”地建起全球最大的民营水电站,如今又用八年时间打造出一个在技术和规模上都领先全球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也越来越接近“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