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IPO的话题备受热议。该不该暂停IPO,该不该延续高速IPO的问题,更是引发广泛的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实际上,自去年实施IPO新规以来,中国股市的IPO发行节奏呈现出逐渐提升的态势。

起初,从一个月一批次的发行节奏,到一个月两批次的发行节奏,而后到去年11月份的一周一批次发行节奏。然而,时隔7个月的时间,中国股市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也基本上成为了市场的常态现象,股市月均筹资规模也达到了200亿元附近。

高速IPO,引发系列的不良反应,而这也间接导致此前股市的非理性下跌。受此影响,从最近三周的IPO发行情况来看,中国股市的IPO发行节奏也有所减缓。

其中,5月26日共核发7家IPO批文,拟筹资规模不超过23亿元;6月3日共核发4家IPO批文,拟筹资规模不超过15亿元。至于6月9日,则共核发8家IPO批文,拟筹资规模不超过25亿元。很显然,与此前单批次5、60亿元的IPO筹资规模相比,最近三周的IPO筹资规模骤然降低,也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喘息机会。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8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578家,已过会为52家,未过会为526家。由此可见,存在多年的IPO堰塞湖问题依旧显著,但按照目前的发行速度,要彻底清理IPO堰塞湖现象,尚且需要耗费不短的时间。

事实上,对于市场而言,最担心的并非高速IPO本身,而是高速IPO所引发的系列问题。

其中,包括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问题、上市公司后续的限售股解禁压力以及股市容量过大而导致优胜劣汰功能大打折扣等风险。然而,面对高速发行的IPO,目前已然不仅仅是IPO堰塞湖的问题,而是有可能由IPO堰塞湖转变为限售股堰塞湖的风险。确实,针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巨量限售股解禁压力,对市场而言,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冲击,股市运行趋势难言好转。

从再融资新政的出炉,到减持新规“升级版”的落地,这实际上也为减缓股市压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中,对于再融资新政而言,从20%融资比例上限的设定,到18个月的时间间隔规则,而后到非公开发行股票定价基准日限定等问题,也很好约束了上市公司任性再融资的风险,同时降低了套利的空间。

此外,对于减持新规“升级版”来说,这也是针对去年1月7日《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的升级版。从新规来看,不仅对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渠道给予了约束,而且还拓宽了适用范围,特定股东也包括在内,并给予列入监管范围之内。至于一致行动人等变相减持空间同样受到约束,这大大降低市场套利的空间,减持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对于这系列的举措,实际上也属于当下股市IPO发行的配套措施,对市场套利、变相减持等现象给予了严格的约束。实际上,这也为IPO的可持续发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今,中国股市实施IPO新规模式,即取消预缴款申购,取而代之的是中签后再缴款,这对IPO的冲击影响大为减弱。同时,在市值配售的背景下,锁定了大量的打新筹码,这也似乎支撑着以上证50为代表的绩优蓝筹股票的上涨,而这类资金不仅紧盯着新股的持续赚钱效应,而且还因蓝筹股的上涨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率。

对此,如果市场暂停了IPO,或新股持续赚钱效应大为减弱,甚至蓝筹股保值能力明显削弱,那么将会引发这类市值配售资金的加快分流,反而不利于股市的平稳运行。

由此一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暂停IPO可行性不大,但高速IPO发行更不利于市场的健康运行。对于处于牛熊分界点,乃至深处熊市环境的股市而言,关键还是在于重修市场投资人心,而高速IPO的背后,还是在于加速股市财富再度分配的洗牌过程,对缺乏成本优势、信息优势以及资金优势的资金而言,还是构成心理层面乃至实际性的影响。

或许,从中长期角度来看,中国股市的IPO发行节奏,更需要充分衡量相应市场的承受能力,而进行IPO发行节奏的灵活调整。否则,若IPO高速发行脱离了对市场环境的准确判断,则对股市心理层面以及实际影响还是不可小觑的。